朱炳祥教授、崔应令副教授赴台学术交流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3-07-09 21:58
A A A

2013年6月27日至7月4日,我系朱炳祥教授与崔应令副教授应邀参加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人类学高级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地方地会”,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出席了会议,李亦园先生原来亦打算出席会议,后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会议共设有九个分论坛,朱炳祥教授担任“历史记忆、民间艺术与文化传承”分论坛的主持人兼与谈人,他对一些学者文章的评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有些被评论者要求他将评论意见写成文字材料。在中兴大学进行的“原住民与当数民族之当代人类生态:两岸学术对话”圆桌综合讨论中,朱炳祥教授担任主持人之一。在会议期间,朱炳祥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全球化与现代国家背景下的地域社会的构成》,他以两个民族村庄详尽的实证材料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背景下的地域社会构成进行了重新思考与综合分析,采用整体论的视角,回应在这个问题上的国际人类学界的继嗣、联姻、市场、祭祀等诸种理论,区分了四种构成地域社会基本要素的“内圈”与“外圈”,“核心”与“周边”的关系及其新变化,提出了“齿轮式的地域社会”的概念。崔应令副教授作了《文化交融中女性自我的当代变异》的发言,揭示了中国乡村女性以一种不同于男性工具理性的风貌呈现出其特殊的自我:女性自我所具有的主体是一种情感主体。

此前,朱炳祥教授应邀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二十一世纪社会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五位法国人类学家和十位中国人类学家发表了他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的举办介于以下背景: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奋斗,社会科学远未成功建立起一个在其内部受到普遍承认的可以用作标准模型的范式。而且,各国学者使用的相同术语和基本概念,经常出现含义相去甚远的问题。这样的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对基本概念进行一个梳理,并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后现代理论以来,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是否可以被认识、研究者是否能够理解研究对象,一直是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由此,本次研讨会的讨论主题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实体是可以认识的吗?是否存在为各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共同接受的普遍范式或者基本概念?以及面对全球化的世界,选择什么研究主题,人类学和社会学可能为更好地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作出贡献。在会上,朱炳祥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本文批评了科学民族志、阐释人类学民族志,并反思了后现代民族志,提出了从“科学民族志”、“后现代民族志”到“主体民族志”的研究范式。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即,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纳入民族志书写的目的,将民族志拓展为人类志,以整体的目光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人类的本质问题。“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受到与会学会的重视与讨论,会议提出了召开一次中国民族志写法的专题研讨会的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