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伟:《关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犯罪社会学分析》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1-01-19 09:29
A A A

近日,由桂晓伟副教授撰写的《关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犯罪社会学分析》一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原文刊载于《阿拉伯世界研究》2020年第3期。

伴随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欧美国家频繁遭到恐怖袭击。如何抑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蔓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学界近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主要有成因分析、极端组织的特征与行动策略分析和具体对策分析。然而,既有研究也存在着分析过于宏观、对策缺乏针对性等不足。

本文尝试以犯罪社会学的视角建构分析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论框架。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它们更多聚焦于单一问题,而非问题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压力、外部控制、社会学习之间存在某种动态转换关系。只有厘清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演变过程,从而提出应对和化解之策。

基于犯罪社会学的视角,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够体现各要素之间动态转化关系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极端主义的演变需要经历“个体极端化”“组织动员”和“机会利用”三个阶段,而它们之间的递进转化又取决于是否会出现压力、社区解体、互动学习、组织动员、机会利用五个理论要点。



 

如图,压力和社区解体是驱动穆斯林选择极端化的主要诱因。通过频繁地与同样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的群体展开互动,同时减少与主流社会的交往,他们最终成为坚定的极端分子。极端分子要实施恐怖活动,还离不开极端组织在资金、技术和策略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巧妙地创造和利用机会。

通过分解这些理论要点,本文尝试展现其在微观经验层面的表现形式:



如上表,本文认为穆斯林群体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焦虑和不满,是其压力的主要来源;社区解体会导致社会支持和社会约束的弱化,进而降低个人选择极端主义的社会成本;他们还需要通过学习过程进一步接受这一思想,使之从某种倾向变为一种认同;若要真正从事极端主义活动还需要极端组织的帮助和动员;无论是极端组织的发展还是恐怖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利用机会,它们既存在于国家内部,也存在于国际合作中。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补救、防范、打击措施,如下表:



 

该整合性分析框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不仅提供了一系列分析性概念,还展现了这些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动态机制过程;区分了极端主义演变的不同阶段,并加入了包括压力、社区解体、社会学习三个维度的个体极端化过程,开拓了理论思路;进一步细化了概念在经验层面可能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演变,也为相应的策略制定提供了更清晰的线索和思路。

该框架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强调“补救机制”在防范伊斯兰极端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从“压力疏导”“社区重建”“学习引导”三个方面来建构相应的补救机制,并将“恢复社区的支持和约束功能”作为衔接三者的关键节点,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为何补救和如何补救这两个关键问题。第二,强调“缓解乃至消除意识形态及制度中的矛盾”对防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重要性。例如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压力”就与穆斯林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有关,“组织动员”和“机会利用”更是直接得益于意识形态及制度中的矛盾所提供的政治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也就具有了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