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在社会学系本科教育改革第二次座谈会上,郁之虹老师就《“以学生为本”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为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思考。
问题的提出,来自对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思考。社会工作是以“以务实为本”作为其核心特性的应用型学科,以“公平、正义、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目前内地社会工作的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实习资源不足,专业督导人员缺乏;第二,传统教育模式里,以教师为本,教师是主角,学生学习较为被动。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与社会工作的和新特性和专业价值相违背。因此,郁之虹讲师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探索“以学生为本”之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 郁老师通过建立教学课堂学生参与机制,例如课前盟定、期中与期末评估等;自主学习(包括书目文章课外自学,课上分享,效果有待提升)加朋辈学习(包括经验分享、课堂反思等,效果较好)等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其次,郁老师利用情境教学,包括角色扮演、影像资料、聘请校外专业人士现场督导等教学方式,ITP四步法(回溯-链接-反思-回应)的教学模式,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平台(督导互动平台)”+“两个场域(教室、实习机构)”+“三方参与主体(老师、学生、督导)”的教学过程。同时,她还利用现有的督导资源进行社会工作的专题实务学习。
最后,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探索,以及对当下国内专业教学模式的反思,郁老师指出了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的局限,包括当下专业人士、本土社会服务机构以及资金支持有限所形成的资源不足;学生反思能力、自我认识能力、阅读意识和能力的有待提高;学生实践机会的缺乏以及对专业前景的迷茫等。(余园、王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