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讲座:网络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4-04-30 09:05
A A A

4月2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杰做客社会学系,为我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网络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学系系主任林曾教授主持,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老师、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长城教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讲座嘉宾——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与制度社会学。主要科研项目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主要著述有《实践理解论引论》、《批判与重建》、《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新视野》等著作十余部,在《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和一些重要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刘少杰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语言幽默风趣。刘少杰教授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网络化已经导致了社会的变迁,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网络化时代变迁的重视。刘少杰教授结合具体事例从网络化时代的背景出发,指出网络社会的崛起已经对社会造成了深刻变迁,最后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发现新的视野。

首先,刘少杰教授呈现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种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汹涌澎湃的网络化时代。他认为,遍及全球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均与互联网有关系,网络助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身体的接触,而是思想的交流,网络社会为意识提供了有效的沟通空间。中国网络社会迅速崛起,包括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网上活动时间的不断延长与网络经济的迅速增长,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

因此,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背道而驰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与个体化。他指出在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全球化、整体化、趋同化与个体化、离散化、差异化并存。二是快速扩张的交往形式——缺场交往。他认为传统社会交往行为主要是在场交往,而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缺场交往,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方式、交往意识、交往原则、交往资源、交往权力和交往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是地位提升的经验基础——传递经验。这种传递经验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经验基础,它具有时空脱域性与制度抽离性,是网络化时代的基础力量,具有极大的导引能量。四是翻江倒海的精神力量——社会认同。他强调社会认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迁,从身份认同到认同社会,从归属识别到意义建构,从个体认同到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与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网络围观正在改变中国。五是网络社会中的权力结构重构。网络社会是动态的流动权力而不是权力流动,他认为前者胜过后者。他将权力结构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传统的权力结构使得社会领域不太容易与上层接触,而网络社会却使得社会领域能够与其他三个领域自由接触,从而发挥其权力,参与公共事务。

鉴于网络化时代已经来临,且对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变迁,因此,社会学研究也必须考虑网络化时代的大背景。刘少杰教授提出了一些网络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入手进行研究: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网络社会是最活跃、最广阔的交往空间,网络社会是职业群体或社会主体群体的活动场所,网络社会蕴含着可以瞬间成倍放大的社会力量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将引起社会治理方式的调整等。

刘少杰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同学的极大热情,在互动环节,学生们针对讲座的内容与刘少杰教授进行了交流。刘少杰教授对网络的感性表达与理性表达逻辑、网络围观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黄锦琳 张敏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