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增教授来我系讲座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5-03-20 16:07
A A A

3月19日下午,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秦红增老师给我系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基于中国西南地方文化抒写讨论”的精彩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系系主任林曾教授主持,我系研究生和老师参加了讲座。

秦教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文化抒写的思考。

抒写成为讨论的话题,源于人类学民族志发展的第三个时代,即“写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学者对民族志是否能客观描述文化产生质疑,认为文化描述实际是文化建构,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研究对象成为行动主体,有着文化自觉及其建构能力,研究者要想实现文化描述,必须在尊重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真正理解他们才行。这正是抒写成为其讨论对象的知识背景。

在此背景下,地方文化抒写兴起,其原因在于人们试图借地方文化来反思或矫正西方文化和全球化。对少数民族边疆文化的重视是要达成“从边缘反思中心”的目的,或者根本上也是“通过中心看边缘”。这种地方文化抒写的例证包括:“现实”的历史,如屯堡文化建设、重构“古苗疆走廊”;“流动”的区域,如“清水江文书”和“茶马古道”的建构;再现的“遗失”,如“盐丹文化”和“铜鼓文化”的复兴;“真实”的传说,如麒麟和龙等传说的重新抒写。

秦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西南地方文化抒写的情况来看,民族志撰写的第四个时代也许已经来临,这一时代的特征是抒写主体的全员参与(学者、官员、旅行者等),抒写对象逐渐扩大到区域的整合,而标志性成果也包括了影视、图画、场景再现、舞台展示、节目表演等,具有了整体性。当主体、对象和抒写形式具有了整体性,则对于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客观展示某种程度上就具有了可能。而人类学之抒写最终就是要在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上作出贡献,这正是这一学科“生命之树常青”的关键所在。

林曾教授总结指出,此次讲座很有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学对文化多样性的探索和努力,林教授指出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在全球化时代,个别文化的消失成为必然,但另一方面保持“原生态”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实际上是“原生态”的再造和重建。在我们这个时代,“个别”与“普遍”、“多样性”和“一致性”如何沟通与整合确实是个重要的课题。

我系师生积极参与了讨论。(崔应令报道)